长期睡不安枕 宜做睡眠监测

点击:次 更新日期:2011年05月04日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4月26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雄慧



  晚上睡得好不好?什么原因让你经常失眠或睡不安稳?已经能科学监测和判断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指出,多导睡眠监测是迄今为止诊断睡眠障碍最准确的检查方法,通过一头连接仪器一头连接患者的导线,在整夜睡眠中,仪器同步记录着患者脑电图、肢体运动等20多项指标,这些指标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患有哪种睡眠疾病。

  包括失眠、白天打瞌睡、夜间异常睡眠等多种睡眠障碍,诊断是远比治疗重要的步骤,诊断清楚,治疗就简单了。由于慢性失眠患者众多,而省内拥有设备并能正确诊断的医院极少,该院精神心理科两间专门用于睡眠障碍的监测室显得供不应求,预约已经排到下月。

失眠超过半年

必须查明原因

  “偶尔一两次失眠没有关系,但长期失眠的原因可没有那么简单,85%都有明确病因,可能是焦虑、抑郁躁狂双相情感障碍,也可能是不宁腿综合症、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潘集阳指出,在诊断清楚前擅自用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医学上的失眠指连续一个月每周有3个晚上睡眠障碍,例如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才入睡,夜间醒来3次以上,总睡眠小于6.5小时,浅睡居多,符合上述任何一项,并且次日的认知和社会交往功能下降,就算失眠。

  失眠持续6个月以上,则为慢性失眠。慢性失眠的人群发病率约为8%-10%,临床发现85%的慢性失眠由精神疾病、躯体疾病等原因导致,不及时发现病因并对症治疗,情况会愈加恶化。

  潘集阳说,失眠会让生理心理产生变化,短期会引起疲乏感、记忆功能下降等,长期失眠会产生严重的记忆障碍和心境紊乱,出现焦虑、烦躁、多疑等。

  由于慢性失眠多伴有其它疾病,需要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不同的治疗。现状是国内对失眠的治疗分布不合理,零散分布在呼吸科、中医科、精神科等科室,每个科室只对本科室疾病引起的失眠拿手,却对其他病因引起的失眠束手无策。

  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的睡眠中心则不同,几乎每个病因引起的失眠都有对应的专科医生,科主任潘集阳多次到国外进修,在国际权威睡眠精神心理专家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不仅能准确诊断引起慢性失眠的原因,还能够给出针对性的治疗。该科的专业水准使其有了成立一个解决各种引起失眠的病因、打造辐射力强的睡眠诊断治疗中心的计划。

夜间异常运动

容易导致失眠

  潘集阳说,慢性失眠的患者有两个重要的病因经常被忽视,即不宁腿综合症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占到慢性失眠病因的15%-20%,65岁以上患者更高达45%-50%。

  这类病人的睡眠特点是容易入睡,但由于小腿经常抽动、周期性伸屈,导致患者处于浅层睡眠状态,容易激醒,每晚醒来多次。不宁腿综合症的患者能感觉到下肢不舒服和运动,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则没有感觉,需要旁人观察或者睡眠监测发现。

  该院的精神心理科经常遇到一些不宁腿导致的失眠患者,长期服用安眠药也无效,因为再多安眠药也难以压制;也经常遇到一些双相情感障碍导致的失眠患者,基层医院给开抗抑郁药,但该药不仅难以奏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潘集阳说:“因此,如果失眠超过1个月,通过自我调节仍然不能改善的,就要医生干预了;如果医生干预无效,失眠超过半年,就要找更加专业的专科医生,查明原因,进行对因治疗。”

治疗慢性失眠

关键监测睡眠

  据了解,慢性失眠患者在睡眠监测室睡上一个晚上,十几根导线通过体表连接到仪器,能全程监测脑电图、眼动、呼吸、心率、心电图、胸腹运动、血氧、腿动等近20个指标,将每秒钟身体发生的变化精准记录下来,给医生提供准确的判断。

  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一名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报告,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患者9时17分32秒开始卧床,总睡眠时间7时15分0秒,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68次,阻塞性低通气事件58次等指标,整份报告多达4页纸。

  “这就是睡眠监测作为诊断睡眠障碍金标准的原因,因为监测结果是客观的数据,将每一个事件精确到秒,不由人的主观改变。如果白天有嗜睡,需要白天每2小时监测一次,共监测4次。

  一些患者由于改变了环境,导致其呈现出来的睡眠不是正常的水平,潘集阳说,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比平时差了,这样更有利于诊断,因为医生看到的是患者最差的情况,有利于查明原因。另一种是睡眠比平时好,如果监测不清楚,则可能需要做多一次监测。

  “总之,对于慢性失眠来说,诊断最为重要,一旦查明原因,就好处理得多。”潘集阳同时提醒,一些慢性失眠患者查明原因并治好后,需要长期用药,患者要有坚持意识,因为如果每天服用一次药,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长期服药的成本低得多,擅自停药一旦病情反复,治疗成本更大。

■专家简介

  潘集阳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硕士。1996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精神科访问学者,同年,在美国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小组主席和世界著名抑郁症权威A John Rush教授指导下作博士后研究,从事抑郁障碍的睡眠精神生物学以及抗抑郁药物的临床验证和临床药理学研究,合作发表论文1篇。1999年回国之后开设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门诊,开展失眠和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工作。

  2003年5-6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睡眠中心接受睡眠临床诊疗技术训练,之后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睡眠监测室,开展睡眠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

  咨询电话:020-38688500(睡眠监测室)

  020-38688888(医院总机)

上一篇:睡眠监测的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睡眠医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