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诊断治疗新理念

点击:次 更新日期:2006年11月28日
我国的失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3.4%的成年人曾不同程度地受失眠困扰,其中以女性多见(是男性的2倍)。此外,失眠还与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滥用药物相关。2002年,赛诺菲公司对全球的SLEEP调研发现,所有城市人口失眠的平均患病率为26.8%。

     了解正常睡眠结构是了解失眠的首要条件。正常睡眠周期分为:非快动眼睡眠(NREM)和快动眼睡眠(REM)。前者以浅睡眠和中等睡眠为主,可伴少量深睡眠;后者以深睡眠为主,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全身肌肉放松,往往梦境清晰。正常睡眠一般每晚有4~5个周期,每个周期为90~110分钟,而失眠患者缺乏上述正常的睡眠结构。

     有研究显示,睡眠与情绪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多项研究也提示,失眠和抑郁症之间有很多重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抑郁是失眠的最危险因素之一,两者间可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失眠也是今后出现抑郁症状的一个预测危险因素。

     很多研究探讨了抑郁状态下失眠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认为,大脑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代谢功能的紊乱,是导致抑郁等情绪障碍的物质基础。抑郁患者早期大多以焦虑症状产生的入睡困难为主,不易发现。目前,国内临床常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抑郁性失眠,但其可影响正常的睡眠结构,而且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往往需要增加剂量,一旦停药,会出现反跳性失眠,这是典型的戒断症状,久而久之可能导致早醒失眠。如果长期、大量应用苯二氮■类药物,甚至可导致抑郁。

     唑吡坦(思诺思®)等新一代非苯二氮■类安眠药,不会影响正常的睡眠结构,而且不良反应小。因此,对入睡困难或早醒的抑郁失眠患者,联合使用非苯二氮■类安眠药是很好的选择

睡眠医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