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与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一项荟萃分析

点击:次 更新日期:2009年08月11日

背景:由于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是否优于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尚存争议,因此作者利用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进行一项荟萃分析,对比这两类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将9种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与一代药物进行对比,对其总体效果(主要结果)、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抑郁症状、复发情况、生活质量、锥体外系副作用、体重增加以及镇静作用进行评价。

 

结果:纳入了150项双盲研究(多数为短期),参与者总数为21 533例。因为开放性研究通常倾向于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所以将这类研究剔除。这些二代药物中有4种在总体效果方面优于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其效应大小处于低到中等:氨磺必利 ?0.31(95%CI ?0.44~?0.19,P < 0.000 1),氯氮平 ?0.52(95%CI ?0.75~?0.29,P < 0.000 1),奥氮平 ?0.28(95%CI ?0.38~?0.18,P < 0.000 1),利培酮 ?0.13(95%CI ?0.22~?0.05,P = 0.002)。其他的二代药物并不比一代药物疗效更好,即使是在阴性症状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对阴性症状的疗效不可作为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核心组分。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氟哌啶醇(即使是小剂量应用时)诱导的少。与低效价一代药物比较而言,仅有一部分二代药物诱导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少。除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外,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诱导不同程度体重增加的情况较氟哌啶醇为甚,但并不甚于低效价一代药物。二代药物在镇静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未发现调节变量所产生的一致效应,例如资助来源、药物剂量或预防性抗震颤麻痹药物治疗。

 

结论: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许多特性方面都存在差异,而且不是具有同质性的一类药物。本项荟萃分析为基于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参考资料。

 

Lancet 2009; 373: 31–41

(罗  亮  译)


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