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见疾病 >> 睡眠障碍 >> 失眠

不合理信念和行为,可致慢性失眠

点击:次 更新日期:2008年12月29日

   失眠症是睡眠障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暂时的失眠持续时间不到一周,短期或亚急性失眠持续1~4周,如果失眠持续1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失眠症。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与睡眠正常者比较,慢性失眠者有更多的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问题。

 影响睡眠因素之一:不合理信念

    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主要表现有:①对失眠结果的扩大化。他们认为失眠会给身体带来持久的实质性伤害,年轻患者担心自己的记忆力受损,年轻女患者担心失眠损害容貌,还有人担心长期失眠会导致精神分裂症,上了年纪的患者则担心失眠会引发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他们把白天的焦虑、易怒等负性情绪归咎于失眠,对失眠的恐惧较大。②对睡眠时间有不切实的期望。他们认为每晚睡眠应有一个固定时间,通常不能少于8小时,如果不够就不利于健康,不承认个体对睡眠需求的差异性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③对造成失眠归因错误。他们认为失眠主要是外界环境所致,或自己身体某些部分不健康所致。

    在上述不合理信念的影响下,慢性失眠症患者长时间保持着一些非功能性的睡眠行为,如晚上即使不困也要准时上床,甚至认为既然入睡时间长,就应比别人更早上床睡觉,结果睡眠效率普遍较低。有些患者力图控制自己的睡眠,增加了夜间紧张程度。早晨醒后也要躺在床上试图再睡,力争睡够一个固定的时间,导致睡眠节律延迟。在夜间,面对长时间的觉醒和夜间环境,多数患者有夜间焦虑,一到晚上入睡时间,走进卧室或躺在床上就紧张,甚至比不睡觉有更强的兴奋性。患者反映躺在床上经过一段时间仍不能入睡后,情绪变得焦虑、恐惧的抑郁,身体部位不适,尿频。某位患者最多一夜上厕所9次,并伴随对睡眠绝望、自责等,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情绪焦虑水平。

 影响睡眠因素之二:不成熟行为

    与睡眠正常者比较,慢性失眠症患者还具有不成熟性应对方式,表现在对失眠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的影响:①偶尔失眠时马上容易变得紧张,不能理性处理,对睡眠过分关注,特别是对失眠现象,很注意体验失眠给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感觉,包括躯体和心理的。采取一些刻板的人为方法来控制睡眠,结果恰恰形成了一些非功能性的睡眠习惯和带有负性暗示的行为,反而促进失眠。②在处理日常问题时缺乏灵活性,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做事往往首先想到怎样得到别人的认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自我赞赏能力,导致经常有低度焦虑,不能有效兴奋,影响夜间的有效抑制,影响睡眠。

    此外,慢性失眠患者对待失眠的态度和行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其特点是:①在出现失眠以后,对失眠有害身体健康的夸大性宣传深信不疑,造成对失眠的恐惧,继而容易出现夜间焦虑。②在对睡眠的调整方法上,慢性失眠患者不相信依靠自身力量能改善睡眠,而是努力看有无既能改善睡眠又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药物或仪器,或进行睡前跑步或喝牛奶等行为,希望它们能起到安眠作用,一旦这些方法无效,就对睡眠失去信心。对医生或媒体的指导多数表示怀疑,不予接受,结果使失眠难以得到真正改善。

    既然失眠患者有不合理信念和不成熟的行为,那么对于失眠应该如何治疗呢?

   用安眠药还是心理治疗?

治疗失眠,睡眠专科的医生一般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即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及其他睡眠卫生教育等。临床上治疗失眠的原则为:对因治疗;‚个体化治疗;ƒ综合治疗。

失眠症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大多数被给予各类安眠药物治疗。安眠药的优点在于起效时间短,见效快,对缩短患者睡眠潜伏期,减少醒起时间、醒觉次数,延长睡眠总时间,提高睡眠效率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安眠药也有很多副作用,因此,一部分患者对服用安眠药抱一种迟疑或反对的态度。同时,如何正确地使用安眠药,也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安眠药,医学上称为镇静催眠药(sedatives and hypnotics),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抑制作用的药物,能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使大脑皮质细胞从兴奋转入抑制,因而呈现镇静与催眠作用。美国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有:1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类镇静催眠药物;2非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3褪黑色素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4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性抗精神失常药物以及抗抽搐药物等。目前,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镇静催眠药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因其存在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滥用问题,目前国外临床医生越来越少用于治疗失眠。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外有越来越多新型的非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和褪黑色素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或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失眠。其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比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少,对认知功能和精细运动协调性的不良影响少,次日“宿醉作用”少,在欧美临床医生中广泛使用。此类药物不影响健康人的正常睡眠生理结构,甚至可以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而且醒后无宿醉感,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停药后失眠复发率低,已成为治疗失眠症的首选药物。迄今为止,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性抗精神失常药物和抗抽搐药物尚未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用于治疗失眠。

此外,非药物方法治疗失眠症亦有一定疗效。非药物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睡眠卫生教育等,这类方法避免了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并且具有可信赖的辅助治疗作用效果,得到了很多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认可。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行为有很好的纠正作用,有助于恢复失眠患者的睡眠感。良好的睡眠感可以帮助人准确感觉自己的睡眠状态,避免夜间情绪焦虑,提高对睡眠的自信度,有助于消除疲劳感。认知行为治疗的缺点是起效时间长,见效慢。

临床上失眠的成因复杂多样,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大、疗效不一,慢性失眠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的睡眠专科或精神科就诊,接受合理的治疗,方能告别失眠,一夜好睡。


                        ( 原作者:吴任钢;    来源:大众医学 ;  修改:华南睡眠医学网   )


常见疾病